主題:建築師的登島觀察、下一世代的馬祖風貌 日期:2021年11月25日 地點:日光春和旅館1樓(南竿鄉仁愛村1-1號)
重點節錄 一、20多年前,開始聚落保存,遇到的問題 1.要倚靠老的工匠,以及好的材料
2. 石材:就地取材,石材若堅持用原始/自然食材,不容易做到 木材:對岸取材,但木材品質容易有問題,取代的材料是否容許
3.裏外使用的材料會有矛盾,這有待我們新一代的建築師摸索,這也牽扯到,新的建築物如何規範、設計準則,符合馬祖鄉親的看法
4.有些聚落不是在保存範圍內,開始有很多高層建築,該怎麼處理?
5. 在地要有共識去討論,每棟建築物對環境的影響,經過公共的過程,大家同意就可以考慮。 例1:義大利有一個地方,房子都高層,但樓高一致、可望遠、材質一樣,在視覺上也會好看,馬祖可以參考。 例2:開平碉樓
6. 在社會氛圍裡,會形成一種形式,如能掌握,就可形成一種風格。(參與式設計與社區互動是關鍵)
二、 過去老房子沒人住,但牆面保持還是很好,整理一下可變成社區的空間、打卡點,是好的保存方式。
三、如果馬祖都是高層建築,就比較沒有互動的公共空間,社區的感覺和關係就沒有了,應該要發展出馬祖的空間語彙。應回到過去的常民智慧,這需重新建立。
四、馬祖是國際的馬祖,軍事遺址的量、高而多、樣貌與地景有非常複雜的關係,例如地表/地底的關係,且有自己獨特的文化
五、聚落的形式保持完整,但這10年有一點鬆掉了
六、目前認為80%的建築蓋比不蓋還要糟,要怎麼解決是一個大問題。 1.現實狀況不得不蓋,無可厚非 2.找到真正好的建築師或馬祖居民,對馬祖的景觀是欣賞、在意的,由景觀總顧問訂實際可行的規劃,面對真實。
七、不應該讓”單一的好”破壞”整體的好”
八、改變馬祖人的價值觀,景才是價值,而不是地坪、面積(地坪、面積是開發的價值觀/台灣的價值觀)
九、制定定期開的工程會議,小的工程也可以包含在內,兩個月一次也好
十、馬祖最棒的是水平線 反例1:掛招牌檔水平線、停車場設在平面上,很多公共很美好的地方都被汽車給佔據了,要怎麼藏也是重點 反例2:梅石演藝廳:應該把停車區藏在斜坡,不是平面上 這些設計概念應該是常識,不是法規,應該趕快救回來
十一、尊重各家戶看到海的權力(例:往窗外看就可看到氣候好壞與否)
十二、新竹市的縣府團隊有設計中心,馬祖縣政府可參考。
列舉部分區域的現況與隱憂 一、仁愛村 現況:社區規劃好,值得當作範例 隱憂:越蓋越擠 例:仁愛國小已有3棟高樓,但最近附近又多1棟
二、介壽澳口 現況:原先希望是純粹的休閒空間,視覺上有考量到呈現廟的軸線 隱憂:現在有很多建設在周圍,與規劃初衷違背
三、橋仔村 現況:修五間排、老房子 (*註: 橋仔五間排是北竿少數面積超過50坪的傳統閩東建築) 隱憂:很多民宿,而且開始出現高樓層建築
四、芹壁村 現況:是風土建築,是常民智慧的表現,這是馬祖寶貴的資產。 隱憂:怎麼去克服地形/材料的限制,用有限的資源,發展出非常精采的建築作品。
Q&A時間 一. Q1:如何縫合不同時代的背景?建築是否有可逆性? A.一開始就要訂好遊戲規則,超前部屬是一個方式 B.馬祖每個村都可以做他的特色把握,用討論適切性,去控制發展。 C.要用聰明的方式,不然可能會被炒房地產,為未來會發生的事情設超前部屬的點。 D為每個聚落設很好的價值觀。 例:芹壁村這麼好的聚落,怎麼會讓遊覽車在村和海之間,遊覽車應該拉到學校/廣播站附近,讓大家安靜的去,雖然不方便,但價值感就在這裡。而不是讓他像"菜市場"
結尾 外地專家和地方專家的意見要結合,要有共識,縣府的跨局處的對口機制,由誰來拍板,很難完全依賴外來的專家敲定。 需要多方討論,重點是尋找”共識”的過程,謙卑及尊重,相信地方的力量可以找到共同的目標和方案。
|